可以说,中国孩子如何学英语这件事,用“千古难题”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。从最开始将英语作为应试教育的一门学科,到机械版的“情景对话”,再到后来的“学科英语”时代,中国人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英语学好,但是好像效果都不甚理想,不是这出了问题,就是那出了问题。难道对于中国孩子来说,学英语就这么难吗?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适合中国孩子呢?
事实上,作为一门语言学科,英语学习有其客观规律可循,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困难,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觉,多半是由于过往我们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偏差,违背了英语学习的客观规律,自然效果不会很好。比如我们熟悉的“情境英语”,也是为了满足那个时代“开口说英语”的需要,然而却未必是正确的英语方法。“学科英语”也是如此,想当然的以为用了国外的原版教材就可以学好英语,却忽略了中国的客观实际,到头来很可能效果不如预期的理想。
回到问题本身,我们认为,中国孩子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,这套方法应该是基于英语学习的客观规律,并结合中国现实语境和中国孩子特点而设计,而不是采用简单的“拿来主义”,照搬国外的教材、教学方法,使之应用到中国孩子身上。当然,不仅我们,现在已经有一些机构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,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。
在英语教学实践中,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:孩子对英语没有兴趣,不想学(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的出现厌学情绪);不知道怎么学?(只知道背单词,记语法,过程非常痛苦);没有机会或者说不敢在现实生活中说英语。这就是当前中国孩子学习英语过程中面临的三座“大山”,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英语学习的一般规律,那就是“基于兴趣-掌握方法-应用实践”,其实不仅英语如此,很多学科也大多存在这样的规律,比如钢琴、舞蹈、美术、书法等等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
这句话虽然我们经常说,但是鲜有人能够重视。更多的情况是,面对繁重的课业,孩子们往往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去学英语。又有多少孩子是基于兴趣而去学呢?想必会少之又少。
以“兴趣”为出发点和以“任务”为出发点,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孩子的主动性。在兴趣的带动下,孩子会主动的去学习英语,并从中汲取营养,而无需老师、家长的监督。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,接受能力也异常强大,并能做到活学活用,可以看作是学习的最高层级。而“任务式”的学习则恰好相反,孩子在没有意愿的情况下被动的学习,虽然人坐在了书桌前,但是心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,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,更有甚者对家长和老师的强制措施产生抵触情绪,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平的灰色记忆,这就得不偿失了。
在孩子英语兴趣的培养上,应根据孩子好奇、好动、好玩、好胜等特点,采用多种形式进行,比如讲故事、观看动画、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表演、唱歌等,吸引孩子的注意力。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,这种互动形式正变得越来越多样,效果也越来越好。
另外,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功,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才会看到效果。有些家长以为,兴趣的培养只是在幼儿时期,显然是远远不够的。每个阶段,我们都应该有针对性的兴趣培养措施。比如2-3岁适合一些趣味的主题活动,3-6岁玩电子积木,6-12岁可以做一些项目制课题等等。总之,应根据孩子认知水平的发展曲线,匹配不同年龄段、选择更优的方式刺激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。
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
很多孩子在提到英语学习时都会感到“很痛苦”,为什么?很大一部分问题出在老师教授的学习方法上,拿记单词为例,很多中国孩子记单词的仍然采用“死记硬背”的方式,试想一下,面对成百上千个单词,孩子们有多恐惧和无助,而这些原本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。
其实,英语单词并非“天书”,单词的编排和发音也需要遵循语言的基本规律,找到了其中的规律,单词拼写和发音也就迎刃而解了,这也就是当下比较流行的“自然拼读法”(Phonics)。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,自然拼读法是幼儿教育的必修课,通过学习自然拼读法,不用借助字典和音标也可以顺利读出英语中70%左右的单词,达到见词能读、听音能写的程度。
近几年,国内英语教学模式有所改善,自然拼读法被越来越多的机构引入并学习。但是为了达到速成的目的,很多机构将原本需要4年完成的自然拼读压缩成半年甚至一个月来学习,仅有少数培训机构仍然保持4年的进度。
积极探索实践
作为一门语言学科,英语除了“听”和“写”之外,还有一项最重要的,那就是“说”。就像很多篮球运动员需要不断的打比赛精进自己的篮球技术一样,孩子也需要一个探索实践的环境。
与英语为母语的孩子相比,他们拥有天然的语言环境,每天都会生活在英语的包围中,就像中国的孩子生活在汉语的世界里一样。从清晨起床开始,他们一整天的生活都会以英语为沟通媒介。而中国的孩子却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。因此,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们提供可以探索实践的机会,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“哑巴英语”。